但问题在于,“怎么喝”,远比“要不要喝”重要得多!

首先,喝太快、太多很危险。人的肾脏每小时排水的能力有限,大约在800-1000毫升。如果你起床后一口气灌下大量水,肾脏压力骤升,尤其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容易导致稀释性低钠血症——轻则头晕心慌,重则可能损害心脏、肾脏功能。

其次,喝太凉或太热也不建议。研究发现,水温以25~37℃为宜。水温过低,会刺激肠胃,导致胃黏膜血管急速收缩,引起肚子不舒服;水温过高,容易损伤食管及胃黏膜,甚至增加患病风险。

再来说说各种“加料水”的流行误区。早上喝蜂蜜水、淡盐水、柠檬水……这些做法看似健康,其实因人而异。蜂蜜水虽然润肠通便,但糖尿病、高血糖人群不适合,因为蜂蜜中果糖含量高,会拉高空腹血糖。淡盐水则可能让血压更高,尤其高血压、肾脏疾病患者禁忌。至于柠檬水,空腹喝容易刺激胃酸分泌,反而可能导致反酸、胃痛,胃肠敏感的人要小心。

最后,“白开水才是首选”。矿泉水、纯净水、苏打水各有宣传,但国家营养学会指出,只要是合格水源、不过度偏“酸碱”,都可放心饮用,没必要纠结品牌或功能。

这样喝,才让晨起第一杯水真正给身体加分(3个细节不可忽视)

医生临床20余年的经验发现,大部分早上喝水习惯出错,都集中在以下三个环节,尤其是第2个细节很多人每年都在重复犯错,你未必能全避开!

一、喝水量,每次100-200ml为宜,切忌贪多

晨起建议喝100-200毫升温开水,相当于一小杯(半矿泉水瓶)。慢慢小口喝,避免心脏、肾脏瞬间负担过重。根据《中国营养学会膳食指南》,男性一天总饮水量约1700ml,女性约1500ml,这其中也包括食物中的水分。因此,不是越多越好,脑梗、肾衰、高血压、心衰等特殊群体要听医嘱控制总摄入量。晨起一口气连灌大半壶水,反而有害!

二、水温以“温开水”为主,避免“冰水”“烫水”刺激肠胃

25~37摄氏度的温开水最适合大多数人。起床后,胃肠道刚苏醒,突然喝下冰水,极易诱发胃痉挛、腹泻。而用“保温杯现烧热水”直接喝,也容易因为水温过高造成黏膜损伤。“能一口饮下而不觉烫”的温度最合适。

三、白开水胜过一切“特调水”,不轻信“蜂蜜、淡盐等养生说法”

有人推崇淡盐水能预防心脑血管,实则极不科学。多数人平时食盐摄入已超标,早晨“练补盐”无异于雪上加霜,反而易导致血压飙升。柠檬水、蜂蜜水、苏打水看似有个性化疗效,但对高血压、糖尿病、肾脏疾病、胃炎等患者并不安全。别被广告宣传或“网红”习惯带跑偏,清水永远是最安全、权威专家推荐的选择。

补充一点,很多人还在纠结“要不要先刷牙再喝水?”其实大可不必过于担忧。早晨的口腔细菌含量远低于食物污染水平,只要日常口腔卫生良好,“晨起先喝水”并无明显健康风险。

这些特殊人群和饮水误区,再不注意就晚了!抓住5个黄金喝水时机,健康加分

特殊人群喝水,是门“学问”,一定别盲目跟风“大众养生经”。

肾功能不全、心衰、严重肝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要根据医嘱严格控制总液体摄入。以慢性肾病为例,饮水量=500ml+前一天尿量。例如,前日尿量800ml,那第二天喝1300ml最合适(包括汤粥水果等所有食物里含水量)。严重心衰病人更要严格限定,有些甚至不得超过800毫升/天。

胃部手术或服用特殊药物(如硫糖铝、氢氧化铝凝胶)的人,晨起喝水要留心,避免冲淡药效或刺激溃疡。

日常健康人,还要警惕以下常见喝水误区: 一次性大量灌水:“补足昨日亏欠”,结果肾负担加重,水中毒、低钠血症风险上升。 嗜好极冷饮品:肠胃负担倍增,晨泻腹泻找上门。 长期偏爱饮料、功能饮品、泡腾片替代白开水:额外摄入糖分、添加剂,对健康无益。 误信某些“特效水”宣传,把“养生”变成“伤身”。

抓住5个黄金喝水时机,身体状态更棒:- 晨起第一杯(100-200ml温开水)——启动新陈代谢 饭前半小时小口喝——稀释胃酸、辅助消化 午休醒来补充200ml——缓解疲劳、补充流失水分 - 下午三四点再喝200ml——提神醒脑、助代谢 - 睡前一小时补200ml——防夜间脱水、降低心脑血管风险(避免太晚,以免频繁起夜)

特殊时期如发烧、腹泻、便秘、运动后、洗澡前后,适当加大补水频次与总量,有利于身体恢复和毒素排出。

健康科普小结:喝对晨起第一杯水,助力健康一整天。控制剂量、把握水温、选对内容,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实则决定着身体每天的“开机状态”。正如医生所言,健康不是毅然决然的“大决定”,而是细水长流的每个小习惯。

当然,每个人身体状况、疾病风险都不完全一样。文中建议仅作为科普参考,具体健康问题仍需前往当地正规医院根据自身情况定制科学饮水方案。如果你能每天都把“晨起一杯温开水,100-200ml,小口慢饮”变成不懈习惯,必定能让“喝水小事”变为养生大事。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肾脏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4.《高血压患者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

5.《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

6.《临床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39卷第3期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中国肾脏病患者血压管理专家共识》

4.《高血压患者合理饮食与生活方式干预指南》

5.《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年版)》

6.《临床流行病学杂志》2020年第39卷第3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